热门搜索

登录

入门必读 > 周末筑基班,第一学年已过半,总结越写越有味儿!

周末筑基班,第一学年已过半,总结越写越有味儿!

有些人教学中能够引用前面所学理论,有些人教学中能够带入练习体感,有些人教学中频频出现虚字、垫字,有些人教学中一开口就“仙女”附体无力扭转,但无论是呈现出何种教学,无需沮丧,改变、进步就从开口之时开始,因为赵扬老师总是在“逼”着你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接下来就是“教学环节”的主场了,那么,如何做一个有心人,去不断听取建议作出改变,就决定了你未来教学的高度了!

【新乐堂 | 2018级周末制筑基班】

优秀学员总结

第一学年-课程6-前弯


前言:不知不觉,课程已过半,此次新乐堂周末筑基班第一学年的学习进入了第二轮的推进,不仅回顾了第一次前弯课的动作,让大家温顾,更重要的是进入了教学环节。

 

由“输入”变成“输出”,意在检验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可谓“知易行难”,虽说大家在这半年的学习中已经呈不断的螺旋上升之势了,可要在教授中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着实不易,还需千锤百炼。

 

那么就来看看同学们遇到的重重困难吧,精彩的课后总结品读起来!




助教总结


熹熹(40+,北京)

18年周末筑基班用5次课程完成了前弯,侧弯,后弯,螺旋扭转和直线的5个运动轨迹的循环,基础的掌握了各个轨迹的流程要点,难点和调控方法。

 

19年的首次课程再次从前弯推进,在回顾动作动作流程,辅助手法等旧有知识的同时着重强调动作的实际应用和普遍性应用。

 

近半年的理论积累结合反复的练习,大家的认知和身体开始深入到更精微的探索,这也是未来教学实操的基本前提。

 

练习的间歇还给大家安利一些压脚背,小跳滑步等基本功训练,快速动态的基本功对身体瞬间整合聚力能力的要求极高,也会放大了身体的局部失控的点,只要平日坚持练习长功也是必然。

 

此次培训老师增加了教学输出环节。借用所学,锁定具体身体问题,实战教授。一个前弯动作可以解决肩颈,腰背,收髋等不同问题,关键窍诀在于讲解的策略:从局部问题入手,带入全息认识论的视角,再辅以5点2线整体规划身体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但解决了问题本身还奉上了全身修复的能力。

 

假以时日,当大家可以自如的掌握了这套智能教学的思路后,任何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都将不在话下,也终将是市场无法轻易替代的。

 

问题与解决方案是一致的,如此会激发受众的坚持的动力。

 


平平(25+,北京)

前5次课程,完成了“前、侧、后、螺旋、直线”5个运动轨迹的第一轮推进。

 

同学们精细掌握了“五点两线方法论”、“每个轨迹的相关定义、属性、作用”、“每个运动轨迹相关的5个左右的动作”以及“通过阅读《道教内丹学探微》、《柏拉图对话集》、《话说中庸》、《奥修谈身心平衡》来指导、提升教学”。

 

本次课程进入了新一轮的推进!依然如第一次所学前弯动作一样,不同的是,同学们的学习进入了“教学环节”,从之前的输入,变成了现在的“输出”。

 

这一环节,就是赵扬老师手把手教你如何去教学。只需要一张口,就检测出前5次课程,你到底学到了多少。

 

有些人教学中能够引用前面所学理论,有些人教学中能够带入练习体感,有些人教学中频频出现虚字、垫字,有些人教学中一开口就“仙女”附体无力扭转,但无论是呈现出何种教学,无需沮丧,改变、进步就从开口之时开始,因为赵扬老师总是在“逼”着你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接下来就是“教学环节”的主场了,那么,如何做一个有心人,去不断听取建议作出改变,就决定了你未来教学的高度了!




学员总结


志莉(45+ ,北京)

本周课程又开始了前弯、侧弯、后弯、螺旋及直线这五种运动轨迹的循环,但半年后的此前弯不再是彼前弯,而我也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

 

回想起7月份第一次上通身术课,做前弯,听到的都是陌生的词语:5点2线,是什么?不知道。大脚球、肩球窝、骶髂,是哪个部位?不清楚。跌跌撞撞、懵懵懂懂、照猫画虎地跟着老师比划,常年疏于锻炼,身体各种僵紧、疼痛。能把看到的模仿做出来,于我而言已相当吃力,更别提前升后降、内升外降、力线、卷坐骨、骨盆合抱、意识引领,完全无感,不知所云。

 

半年的学习,一个个动作的递进练习,一点点理论知识的汲取,身体较以前通畅不少,对前弯动作的流程及关键点,动作原理,原理背后的全息通识知识,似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坐立束角前弯除外)但是这些知识在脑子里大多还是以点的形式存在,还没有连成线、形成面,以前的练习中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做,而非作用、效果、原理、通识的认知。

 

归根到底,缺乏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缺少思考的学习的结果就会因无法深刻理解动作的意义,从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所学的动作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为什么缺乏思考?因为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将来要为人师者的角度上要求自己,没有对学员的高度责任心。试想自己都没有学明白,何以为人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在输出时,就会不知从哪儿说起、如何递进讲解、如何生动、简洁又清楚地输出给学生。

 

本周开始,教学重点由学转向教,由“输入”转向“输出”,教给我们们的就是如何教。

 

对于教学,赵扬老师以其贯有的缜密逻辑、步步启发式教学方法,给大家一个清晰的逻辑线:

三大步骤 :

1、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对症下药找解决办法,实操解决它,关注体感,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用5点2线的知识带入实操方法中来讲解原理 ,用5点2线将碎片化的动作的要求串起来,找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根本之道;

3、解决问题的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5点2线背后多学科、通识的整体、全息理论的支持,进入虚的层面来进一步阐述通身术。

上述2、3项是动作实操的理论支持,且是由实入虚递进的。


其中实操动作的讲解按7重逻辑展开:

1、动作流程                         

2、细节描述         

3、作用职能从粗到细     

4、调控失控点   

5、失控点原理解析  

6、调整后的好处

7、不调整带来的危害(厌恶损失)


这是通身术的落地点,只有做好了动作,才有后面的5点2线、全息知识的提升。这也是我的弱项, 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思考,逐步提升。


最后,如何围绕上述逻辑来讲述,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1、动作描述语言简洁、易懂,不啰嗦不遗漏;

2、动作的描述有一定的顺序, 或自下而上、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内而外,避免因无序杂乱而遗漏重要的提示;

3、要对学生因人施教,基于对学生的身体、心理情况的用心分析,给出个性化的指导,而不是简单的背流程和口诀;这也是教学相长的另一个理解。

4、用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方式来教学,及时发现学生的想法和体感,迅速给出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可由此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形成良好的互动。

5、讲解动作背后的原理时,着眼于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通身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通过整体调控来实现局部调理的,如果一次全讲,学生会抓不住重点。饭一口一口吃,知识一个一个掌握。


赵扬老师的课,没有程式化的教学,没有说教式的语言,老师的教学因人而异、永远是顺应的、自然的,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下、在对一个个动作的讲解中,隐含着她缜密的逻辑线以及动作背后的更高层次的通识理论。

 

我个人的理解是,“学”这个环节中其实老师已经给我们输入了如何教的知识,要想把老师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就要在学中思考,多问为什么?每节课老师所讲的主要内容、讲解的逻辑线是什么?这是教的核心。 记住她的主题、不断从她承上启下的语言中捕捉到她的讲课逻辑,并且及时梳理总结一下,勇敢地尝试,再从老师要求读的书中学习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说话的艺术,不断丰富、提升教学水平。

 

如果我们把老师的三大逻辑主线以及动作流程的7重逻辑比喻为通身术这颗大树的主干和枝干的话,那么动作的描述语言、顺序、对学员的了解、讲话的艺术、旁征博引等等就是大树的树叶。有了枝干的支撑,才会有树叶的繁茂,繁茂的树叶又给了枝干勃勃生机。

 



王敏燕(45+,西安)

筑基班的第6次课程,伙伴们从这里开始重复,我却从这里刚刚开始……

 

参加这个课程,每个月不远千里奔波北京,初衷很简单,身边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伴~杨衍,我好像是在一种信任的裹挟里前行,当练习卡顿在身体和头脑中时,也有很多挣扎、纠结和反复,因为要推翻之前所有的练习惯性并不容易。

 

直到我的第四次课程~螺旋直线结束,在回到家的自我练习中,感受到腿上困扰了自己20几年的顽疾,仿佛洞开了一个缺口,丝丝寒气一次次的从足底冒出,那一刻开始,我才觉得真正的踏入了新乐堂的门槛。

 

这周的前弯课程,我浑身疼,但内心却无比喜悦,筑基班的步伐铿锵,我是那个总在追赶的人……

 

很惭愧,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完全没有逻辑感的人,却一脚踏进这个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动机都需要逻辑来梳理,排序,调整,解析的课堂。

 

5次课程下来,感觉对通身术动作的习练刚刚入门,这周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课堂实战~教学法课程,而且要求在七重逻辑的次第顺序里完成。

 

对于习惯了瑜伽课堂口令的自己,这次是一个急刹车,刹得又快又狠,刹到自己大脑一片空白,没有逻辑,溃不成军……

 

人往往都是在受到重大打击后,才能彻底醒悟,痛定思痛,笃定前行,这一周回来,一直都让自己沉浸在反思里。

 

这一周的总结很离题,但与我而言,真实的示弱就是开始。

 


张静辉(45+,北京)

2019年第一次课,本以为复习前边的动作,应该轻轻松松,谁知道重新开始了对身体和精神的全面碾压,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逼迫中,深刻明白螺旋上升、温故知新的含义。

 

 先说身体感受,在家自己做练习的时候,舍不得把自己抻开,总是在舒适区享受,感受自己身体在扩张状态下,寒气丝丝缕缕外冒的舒适。在课堂上,随着老师的指导,尽力把身体拉到极限,寒气外冒的感觉不见了,第一次上课时腰膝酸软的感觉又出来了,偶尔还会有热气到脖颈后侧,证明身体又开始了新的拉伸,热气可以向上走了,对老师天天说的螺旋上升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前弯的复习,身体由凉到热,温故知新由此体现。

 

老师一直在强调,脚外侧下踩,可实际做动作时,只记住了脚对踩,还是互相纠正时,同伴指出,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没踩下去,从脚外侧对踩重新进入,股骨头要力上旋的感觉非常清晰的送力到脊柱,由此体会到重复、比较、交换的重要性。

 

课上,老师的引导简洁明了,直指问题核心,课下,同伴之间的交流解决了许多疑惑,这些都附合了《乌合之众》中群体的说服手段:断言、重复与传染,通过简洁明了的断言引领,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互相传染,让我们这个群体越来越优秀,螺旋上升。

 

再说精神方面,自己练习时,总是宠着自己,根据体感暗示自己到极限了,不用再精进,课堂上,老师想各种办法让每个学员都前进一步,用各种语言逼着每个学员向前走,从动作练习到动作讲解,在一次又一次的逼迫中,打破旧的用力模式及思维习惯,完成新的螺旋并上升的脱胎换骨。

 



熊宁(40+  北京)

半年的筑基学习,从各个动作的自我训练上升教学演练,而此教学演练非彼教学演练,让我的大脑着实燃烧了起来。仿佛在大脑中烧炉炼丹,其过程辛苦卓绝。

 

与市场化的瑜伽教学培训不同,新乐堂的教学培训不再是这种填鸭式,机械式的教学输出。它是充满了智能化,个性化,全息化的智慧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联系。

 

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面对的是不一样的群体,不一样的身体情况。

 

如何更好的发挥老师这个独立个体在这个临时组成的小群里的领导作用呢?如何把这个群体混乱无序的思想给归拢,梳理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如何在这个群体中统一建构一种框架?如何让这个群体达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目标?如何可以把平时老师让我们读过的书中思想全息的,合理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成为实际解决学生现有问题的有力依据?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头雾水,感觉头脑中出现了很多的碎片,不停的在脑海中散乱的飘散着,无法把它们柔和成一个整体,为我所用。

 

困惑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就解决方法,而赵扬老师就是解锁的钥匙,她手把手,亲口相传,如同一把金梳子一遍遍帮我们梳理凌乱的思维逻辑层,一步步为我们解析各种卡顿,难题,帮助我们踏上一条适合老百姓通身练习的光明大道。

 

赵扬老师给出了新乐堂教师教学方向的大框架:

首先,在课程之前要了解学生的愿景,抓住他们的需求,实际解决问题;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遵循三部曲,最后,针对这三部曲的信息量的庞大,在一节课中如何更加有逻辑的完成,赵扬老师针对上面的三部曲又细化成很实用的技术点。

 

这种超强的逻辑线的教学形式,促使我这个平时比较迷糊,凌乱的人不得不去重新归纳,整理。就好像一间年久没有打扫的房间,凌乱不堪,无法下脚,但是却要鼓起勇气,拿起扫帚一点点打理,归位。

 

新乐堂的教师在赵扬老师的亲传亲授下,获得不仅仅是自身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如何辐射到更多的人群,如何去改变更多人群的健康意识。帮助他们在健康问题上有更好的正知正觉。

 

路很长,在这个寒假,我的短期目标就是把老师给的这几个方面糅合成自己的清晰逻辑线,并可以很明白的输出给和我练习的学生们。

 

康梅(50 ,山东)

每一次排除万难准时到达教室,心里充满了感激,感谢自己的笃定,感谢所处的这个时代,感谢现在的平台,感谢新乐堂赵扬老师横空出世,让我有福报进来并螺旋上升,生活真好

 

春节前的最后一次面授课,离下次课还有2个月呢。所以更加珍惜,进入第二轮学习,心里坦然接受前弯可能带来的所有,但在过程中、结束后心里充满了对老师、对新乐堂的敬畏,敬畏新乐堂创建的通身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阶段都能拿到你想要的。


就目前习练2年多的我来说,越练越觉得基本功对我的重要性,就像平平老师说的,现在的我要突破自我突破瓶颈,脚下的失控已经让我不得不正视、重视!下一步重点是脚下结构力的建立训练。


还有老师推荐的书要认真读,原来觉得跟着上课就算是生活工作的充电赋能了,得到多少目标不是很清晰 ,通过杨衍元旦上的精彩授课,亲爱的平平老师更加逻辑帝的超乎寻常、熹熹老师全面认知和安娜老师娓娓道来,她们的教学盛宴让我震撼,实际是受刺激了,原来我已经落下这么多了!!!

 

认知的改变带来行为的变化,这是此次面授最大的收获,幸福有新乐堂,让我有了奔头,有了目标,更有了希望!把自己最头疼的看书、最不听话的脚尖放在下一步的推进重点,只要是我认定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心无旁骛,砥砺前行!

 

最最重要的是赵扬老师在第一天下午教学实战上,让我真正认识什么是教学,原来云里雾里的上课方式也还凑合,但经过老师的点评,虚实结合,怎么结合,如何递进,如何落地有了脉络,真好!


每年春节期间前后,我的工作特别繁忙,会出现没有秩序,经常出现很多应急事件,总觉得每个年是要"过"啊,有焦虑失望压力山大,每天就像生活在战场上,今年还是一大堆的人啊!事儿啊!钱啊需要解决!但感觉自己现在会捋捋顺顺,从无序的情绪里抽离出来的时间缩短了,想想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会欣然睡去,天亮了又充满了希望和能量,这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好像比原来更加明理了,从而带来的有秩序有逻辑地去分析和决策。

 

困难真好,让我斗志昂扬同时又提升夯实了能量,解决后的喜悦畅快淋漓,这就是通身术带来的通心吧!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永远跟随新乐堂螺旋上升!

 



李亚静(40+ ,大同)

像一年四季的轮回一样,我们经过了前一轮5种运动轨迹的练习,新的一轮又开始了,前弯,似婴儿在妈妈的襁褓中温暖安全,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

 

经过前一轮的历练,心身得已“调教”,再做心身明显有合一的感觉,已然学会在做中片刻不停的在想,在觉察,在修整。

 

学习花草树木的成长节律,觉察四季轮回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在结构稳定的状态下,让气血 周行不殆,在每次的重复中让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让身体更加联通顺畅,真正的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改善身体的粘连、淤堵、卡顿,让身体自下向上,自内向外,螺旋的洗涤冲刷。

 

谨记师言,欲上先下,手向前伸,把心留在根处,脚尖与指尖的对拉始终到边界,无论解决背部题,肩部问题,产后收髋,脚尖的远伸始终不能丢。

 

跟着老师学习,觉得才真正的开始了学习之旅,以“重复、比较、交换”为学习手段,在实践中做到“学、练、说、写、教”,培养了我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思维逻辑,感谢老师,“五点两线”既通身又通心,眼明心静,从实到虚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知行合一”,合于道。

 



耿妮(40+,长治)

春节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们这一批周末筑基班的第六次课,五种运动轨迹的第二个轮回。赵扬老师开始安排我们尝试教学环节了。想想自己当时的状态,磕磕绊绊,语无伦次,毫无逻辑,真是醉了[捂脸],想要打破以往的教学,进入更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三个字概括:难  难   难。

         

学习(输入)好说[愉快],练习(练体内证)好说[愉快],写也能勉强应付[愉快]。要想突破赵扬老师要求的高质教学(输出)这一环节,看来真得需要老师逼一把再逼一把。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着实让我佩服,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必须加油努力[愉快][拳头],不然掉队了[捂脸]。

 

教学环节虽然还没找见感觉,还没进入状态,但在赵老师的引导下逼迫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思路,首先要摆脱磕磕巴巴、断断续续、毫无逻辑的“仙女式”教学,再努力让自己演变到高标准高质量的开动脑筋、循循善诱、层级分明、丰富多彩的教学。

 

提升教学,要做到:有问题成因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背后的原理讲解、意向引导等一系列贯穿课堂。总之要让练习者先有认知,判断,还要有方法,就是我们的五点两线。 要 用人人听的懂,人人受用、高质量接地气的生活化教学语言引导练习者真正受益,受用,才是我们新乐堂通身术的意义所在。

 

2019.希望在新乐堂学习路上,收获更多多[愉快]。希望所有在一起学习的姐妹们都能收获一个更满意的自己。加油亲爱的姐妹们[微笑][拳头][拳头][拳头]。

          

感谢新乐堂的助教老师,你们辛苦啦[微笑][抱拳]!感谢我敬爱的赵扬老师[微笑][抱拳][抱拳][抱拳]!有你们真好[愉快][拥抱][拥抱][拥抱]!

    




杨衍(45,西安)

周而复始,经历了五种运动轨迹的一轮洗礼,又开始进入了下一轮,前弯。

 

虽然这次练习没迭加新的层级,主要是以重复。但从以前主要的输入递进到开始输出。

 

这两天上午的练习主要还是围绕着静态的四个前弯动作进行,中间还穿插了动态的基本功练习,让大家先浅尝了一下(回家到现在这个腿酸胀的走路都有点木那)。

 

在不断的重复中,这次的练习从体感上比上次要强的多,上次的练习因为对各种的不做功、不配合、不持续,所以练习中间还可以小息片刻。这次明显的比上次深入的多,触碰到了更深的淤堵,酸、麻、胀、抖,没有片刻可以松懈。能感受到自己在五点结构力中的失控点并尽力去调动及尽量保持两线趋势力的持续循环。

 

身体上更深的疏通也会更深的触到心理的情绪,在面对纠结时,是又被问题抓住,还是看清它、放开它、让它走。这次基本全程能坚持下来,但表情上还是会有些痛苦,承受能力还是不强。

 

浅尝的基本功练习,压脚背的痛,在流动当中瞬间的整体配合能力及协调性,也是对五种运动轨迹及五点两线整合能力的一种检验。

 

两天下午的课围绕四个前弯动作,老师在大家容易出现的问题上及老师给出问题、思路让大家思考解决轮流上去。带着问题先讲解、再针对问题如何解决调控及如何从实到虚更深的进入。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指出并引导,不上去不知道,一上去发现问题太多。虚词垫字、切入点也讲得不够准确,不能及时的发现别人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调控手段,只是一味的在自己理解中打转转。视角太小,缺学、缺练、缺转化。

 

也能理解一些老牛教授所讲的学习的三要素“重复、比较、交换”。在不断重复巩固中温故而知新。通过和大家的交流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互相促进,去交换更多的有效信息。

 

从输入到输出,从量变到质变。先立已,再利他。

 



邹敏(25+,山西)

教学课一个击中我内心的痛,但又是我下定决心来这里的真正目的。从“闭口不言”到“语无伦次”再到“程序化”输出,知道自己以后还会面临重重的“说出来”痛,因为这是我非走不可的路。

 

从这周开始要不同与以往,是以教学课的模式展开五种运动轨迹的分布式动作练习。是的,你没听错,是教学课。以往当你听课的时候你会觉着这些东西道理都知道,都懂啊。但当你重复、传达、转述出来的时候,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可能你会粘连到一些些词语或语句,可是这个从头到尾衔接的过程却没有。

 

表达能力直接预设你未来做传播者的可能性。如果你跟学员解答疑惑时候半天说不明白,表述词不如意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就不能怪学员另寻他人。但是如果你表达清晰、直击要点并给出合理建议,那学员肯定会成为你的铁粉。

 

如何做到有效表达?让别人能快速听懂你说的话。比如就拿“解决肩颈的问题”来说,对于这些办公室群体、学生族群经常伏案学习工作,还有穿高跟鞋女性等,经常看见她们一个惯常的动作就是自己敲肩膀、转脖子、转肩膀,因为她们肯定不舒服所以她们在面对自己身体问题的时候又很难解决。如果在这个时候帮助她们给出解决的方案是不是会更好啊!

 

同样一个动作,根据不同人的身体情况抓到不同的切入点。首先讲清上背肩颈区域疼痛的根源是因为什么造成的,这些人在伏案工作写作业时不自而然颈椎前引、强直、耸肩、驼背然后慢慢发展到脖颈两侧肌肉僵硬和背部肌肉酸紧。然后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因为下肢到骨盆的力量传导错乱、失衡、淤堵,所以只到了半山腰,脊柱周边肌肉没有力量很好的进行贯通联结,所以才会出现肩颈问题。

 

那么解决的方法思路就是在动作中先把下盘借助地面的支持给稳定住,所以最简单的也是最有用的,简易盘腿坐地,强调两个膝盖尽可能的靠的更近一些,先把力从下给到上使脊柱空间打开,让后被这些筋膜和肌肉层层拉开,然后低头手往前伸,唤醒上背区域的紧。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如果能时时作用在解决生活工作问题时,是不是又教了我们一招,让我们与别人交流沟通进行磋商时能快速找到彼此契合点,也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很有用的人。

 


韩维玲 (30+,天津)

本以为新一轮的前弯会练习一些更有难度的新动作,当得知依然是重复之前那四个前弯动作时,说实话心里还有点小失望,觉得没有挑战性。然而当我真的开始这新一轮练习时,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太轻敌了。

 

一样的动作,不一样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带给我不一样的体感和认知感受,而且更甚于第一轮的前弯练习。

 

从静态动作练习到动态通身练习,从动作练习提升到教学演练,从体感上升到认知,从动作流程讲解提升到原理剖析,从让自己练明白过渡到让别人也能练明白。一个个层级逐层叠加,稳扎稳打,从简单层级逐步提升到更高层级,使自己一直保持在螺旋上升的态势之中。

 

心中默念与大声朗读永远都有着天壤之别;不输出,永远不知道自己输入量的欠缺;不把自己逼到绝境,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我们就是在赵扬老师一次次“穷追不舍”的“逼迫”中激发自我潜能,获得一次次的“绝境重生”。

 

蚕想破茧成蝶必将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我们想要打破原有的身体惯性,走出舒适区,摆脱掉毫无意义的“仙女式”授课模式,又岂能不付出辛苦和努力?涅槃才能重生,有苦有能品尝到甜滋味。

 

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赵扬老师,结识了新乐堂,学习了通身术,使自己能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知,没有从众地跟随市面上各种“快餐式”商业化健身培训随波逐流。

 

现在,我们可能是小众个体,但我们有正确科学的理论依据,有不忘初心的大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必定出淤泥而不染,必将成为未来国民健身事业中的一棵清莲。

 



杜佳仪(30+,山东)

两天的课程已经结束,虽然身体有些倦怠,但意识却意犹未尽。回想第一次上课时的样子,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变化。不管是来自头脑的还是身体的变化都着实让自己惊喜。

 

这次的课程重新回到了前弯当中,在4个动作不断重复练习当中,头脑中越来越明白老师说的“重复、比较、交换”有多么重要,如果说第一次的前弯只是知道动作的流程,那么这次的前弯就是在动作中不断去打磨身体和意志。

 

第一次的前弯,跟着老师的引导虽然每个动作都做到了那个外形,可是只有自己知道身体的感觉并不是很强烈,但这次完全不同,在这些动作练习中坚持的时间比之前延长了不只一点点。


原来在做的过程中总是想起来,脑子里也会思来想去,这次终于体会到了在动作中去感知身体,而且发现通过感知身体人更容易放松不再收紧,当放松下来的时候身体的感觉更容易找到。我想这就是老师讲的扩张空间能量才能流动起来,气血才能循环起来,最后达到周流不息。

 

下午老师通过教学实践让大家知道一个动作可以有多方面的练习方法,针对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应该如何去讲解。一堂真正有价值的课应该如何去教。当自己被老师叫起来带动作的时候就傻了,说的语无伦次没有逻辑次第,只是把自己能想到的碎片胡乱的说出来,这样不要说出去给会员讲了连自己都是一片混乱。

 

接下来就是按照老师的方法一遍遍去打磨去练习。把自己的课堂变成有价值的输出,真正可以让会员因为我的课而受益,帮助到更多的人。

 

王旭 (30+ ,天津)

再次回到五种运动轨迹的第一轨迹——前弯。与筑基班第一次前弯课程不同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性练习后对身体的失控点更加明确,制衡失控点的能力有所提升。

 

阅读《乌合之众》对社会群体无意识状态的剖析,经过深入学习通身术这个全息的概念和教学方法,学着思辨与整合,更加清晰且深层的发现、辨别市场具有煽动性的推广产品项目引导群众的消费观念。规避风险、避免盲从的同时更加明确传递给学员的知识和练习方法应该是能够给出针对存在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有效方案。

 

如何能够给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呢?首先要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正悟,这包括掌握动作练习基本原理、失控点、对身体的益处、适应人群等要点的分析,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个体问题施以不同的调整手法和练习建议,避免人云亦云的从众行为,避免无效引导的练习。引领学员克服因身体和心理惰性,思维局限性而产生的抗拒和逃避。

 

明确学员的练习诉求,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给出明确方案。以“产后骨盆修复”为例,根据学员个人身体情况选择适合其现阶段可以练习的动作,讲清骨盆之所以会出现松动、前倾等问题是因为身体的拥有者并没有觉察到用来稳定骨盆的肌肉原本具备的能力因为日常的不当使用而渐渐失去活力,所以修复的原理应该是通过调动双脚、双腿、臀部、腹部等自体肌肉发力,而非依赖各种仪器的外力。

 

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保证了安全又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而非市场导向的花费高额费用、使用各种仪器进行刺激和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的外力作用。通过解决骨盆问题拓展到全身力线的使用,按照规律和递进关系来练习,由局部到整体的提升,由利己到利他的转化,步步推进,所有知识融会贯通,从病灶到全身疏通,从身体疏通到智性提升。

 

本次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深化,层层剥离,步步递进,全息整合,对未来教学思路有了更多维度的思考。               

 




珊珊(25+ ,陕西)

时隔半年,又一次的前弯课程来袭,没有进行新的动作教学,对于我来说还是挺高兴的。因为,深知自己前半年所学还远远没有消化呢,这样一个巩固的学习机会尤为珍贵。所以此次动作练习我是真的几乎没有偷懒。�ོ

 

其实此次动作练习的深入,原因有三点:

 

1、源自前一天老师在群里分享的元旦第二天内容里面老师精讲椅上手抱书的一句话,老师讲到,如果你感觉有些痛,那么就让他更痛,如此才能体会到“痛快”;

 

2、还是此精讲的话,动作结束后你感到所有的酸疼,不要急着去按摩捶打,用心体会感受他的周流不息,酥酥麻麻;

 

3、熹熹老师在午间的一段分享,说,群体是会互相依赖互相感染的,如果你一味的传递负能的信息,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相反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传递正能的,螺旋向上的态度去感染,那便会使得这个群体能量无限!

 

心中想着这三点,在做动作的时候真的是有如神助,在冲破痛点的时候,痛被麻酥的体感串联起来了,真的就没那么难忍受了,在想要发出急促呼吸和做出狰狞表情的时候深呼吸放松了,由此感觉到了更酸痛了,退出动作时的急切被享受那个酸痛带来的通畅感代替了!结果是,酣畅淋漓,汗湿了地板,第二天,痛蔓延了全身,但喜悦却爬满了脸庞,痛快!!

 

当然,学习是不能停滞的,得学以致用!如同及时雨般,下午老师就给出了实用的方法。我也总结了我对于老师讲解的理解。

 

加油!

 



陈思琼(25+,江西)

真不敢相信半年过去了,一下又回到了前弯周,开始了新一此的轮回。所有的运动轨迹中,我最最最怕的就是前弯了。曾经骨盆的问题甚至一度影响了我的月经周期,所以这也可能是我在前弯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不一般的苦痛挣扎的原因吧。

 

相比第一次前弯周而言,这次我更多的体会到了老师所描绘的十字拉伸,在后降的基础上,加强双脚的旋绷做功,骶髂区域似乎有了新一轮的激活。最值得惊喜的是,这次我能明显感觉到肩胛骨区域整片的那种张力了,在整个静态拉伸的过程当中,心由开始的紧缩、抗拒逐渐平静下来,身上开始有一种热在角角落落散播开来,最后竟汇聚成汗珠滴在垫子上,把身体的毒都逼了出来,最终化成了身体的缕缕丝滑,透着喜悦。

 

然而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最难的莫过于如何把自己的体感有逻辑有层次准确表达出来,赵老师再次带领大家进入的时候,总是能用最精简的话语,让不同情况的人拿走属于她们的要点,其间虽然几乎毫无停顿,却一句多余的都没有。


老师也一再强调,抛弃“仙女式”教学,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夸张的渲染,反而引导我们在可控时间内说最有用的话,简洁却有力;相反,一种和身体一样充满张力的声音,反而更好的让练习者一次又一次坚定的推进。

 

在老师整个的引导中,又一次让我既深有感触又充满敬佩的是,教我们如何针对不同人群围绕着不同主题去引导学生,时时刻刻切入主题去有逻辑的梳理,让心和身体能够真正做到团结一致。让人虽然身体上感觉上很挣扎却仍然信念坚定,心悦诚服,不禁想起了那句话“既然选择了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


每次从北京回来,都像经过了一场洗礼,自己的种种不足也完全的显露出来。学习需要的是长期积累,那些真正沉淀下来的东西也终会化成你的养分。这次真真的下定决心,好好的去磨练自己,把东西吃得再透一些。在看书方面再积极一些,对于自己不知改如何下手的读书笔记,多写就一定会找到方法的吧。

 

2019来了,新年新气象,希望自己去说到做到,不盲目从众,不随波逐流,跟随老师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持续的坚持下去!

 


陈丽焕(25+,廊坊)

新一轮的五种运动轨迹在前弯中拉开帷幕,自己也是经过了一轮的学习以及参加了元旦的培训,到这次的前弯课程,这次的学习有练习也加入了教学,感觉自己好像一直都停留在练习的层面,在练习中执着的找自己的体感,以至于在要输出教学的时候自己脑子空白,哑口无言。

 

在练习层面上,越来越能体会到量的积累质的飞跃,自己能找到的体感越来越多,身体由于之前“作”以致于到练习时的各种麻木到撕扯到一点点的通顺

 

遂顺的感觉在自己的身体中慢慢熨开,越来越能说服自己能在坚持一下,遇到疼痛不再是立马回到舒适区,而是能动脑想想为什么会疼,这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想明白之后,就能突破自己一点点的进步,然后解决他最后达到一个身体上通的过程。

 

在教学方面,自己是有一点点的进步,但是这点进步跟各位同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自己能从不知道说什么,到迅速能让同学们找到体感,自己可以看得到自己的进步

 

老师的课堂不让我们被束缚,就是要放开自己,手把手的教我们怎么能够接地气,能够让别人通俗易懂,在七重逻辑方面,还是停留在前三点,后面的不能融入,还是自己看书太少,导致自己在完成前三点以后就有点难行,所以不光是光练还得说更得教。

 

老师的七重逻辑真的是大智慧,不光运用在练习上,通身上,教学上,更深刻的是能够与我们的生活无缝连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冷静下来分析问题,然后在一步一步分析走下去,自己也逐渐明朗起来,不在随波逐流,能够自己明辨是非,老师的东西有多好已经不用多说,唯有笃定,方能一方独秀。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登录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