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养护, 是一个非常细微的过程, 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大事, 却要很多繁琐细碎的用心。 没有什么一定的程式标准, 却又要所作所为合乎于善向。
有一匹骆驼,
主人刚得到它的时候很爱惜,
不舍得拼命的用它,
也很用心的养护它,
但日久天长,
用习惯了,
也就不那么爱惜了,
骆驼很听话,
它也不会说话,
你是主人,
你用它,
它只要还能承受,
它便任劳任怨的干活。
日积月累,
活儿在不断的加,
爱护却渐渐的少,
终于就在某一天的某一刻,
主人只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
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
却使得骆驼轰然倒下。
我想这个故事,
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是那么的轻,
却由于前面无数的累积,
而变的那么的重。
细想之,
身心养护如是,
关系养护如是,
植物养护如是,
万物养护如是。
我们身边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可能很多人也自己种植物。
植物生长状态的好坏,
和养护者对它的用心程度很有关系。
同样的一盆花,
你对它的生长所需条件了解的是否清楚,
对它的关注照养是否用心合宜,
产生的结果可能很不一样。
你并不用每天浇水、修剪、翻土、施肥,
但如果每天你给它很多的关注和喜爱,
它就会越发茁壮、长势喜人。
如果一段时间工作繁忙或者心情不佳,
虽然同样频率的浇水剪枝、翻土施肥,
可对它的关注少了、欣赏少了,
它就会莫名其妙的略有衰落、不再繁茂。
养过植物的人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经验。
很难以解释,
但就是很神奇的有这种现象存在着。
关爱、养护,
是一个非常细微的过程,
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大事,
却要很多繁琐细碎的用心。
没有什么一定的程式标准,
却又要所作所为合乎于善向。
这是一种态度,
也是一种方向,
这更是一种时时放在心上,
时时品味调整,
时时修缮爱护的功夫。
清代袁开昌所著《养生三要》中有述:
《抱朴子》曰:
凡夫不知益之为益,
又不知损之为损。
损易知而速,
益难知而迟。
损之者,
如灯火之销脂,
莫之见也,
而忽尽矣;
益之者,
如禾苗之播植,
莫之觉也,
而忽茂矣。
故治身养性,
务谨其细。
不可以小益为不足而不修,
不可以小损无伤而不妨。
惟益为难而迟,
故虽小而不可失;
惟损为易而速,
故虽小而不可犯。
凡聚小所以就大,
损一所以至亿也。
若能爱之于微,
成之于著者,
则知道矣。
养生以不伤为本。
不要因为骆驼还没有倒下,
就一味的肆意驱策之;
不要因为身心还没有崩塌,
就不在意养护她。
身心的运转机制如此玄妙,
现代科技仍不可知其道,
仍不可令人不病不伤不死不坏,
所以不要等她出问题了,
运转失调了,
才临时抱佛脚。
作为炎黄子孙,
这篇土壤传承下来的卫生精义、养生之道,
我们不可不知、不可不屑,
不可不信、不可不行。
这是我们血脉中代代相传的信息,
亦是这片土壤中数千年的经验累积。
当然,
在这个信息共享、互通有无的时代,
新鲜的说法不断映入眼帘,
新鲜的玩法不断掀起热潮,
很多很是刺激,
很多也很是速度。
减肥?
可以抽脂、可以手法、可以极速。
变美?
可以微整、可以砸钱、可以速成。
开智?
可以……
(就不一一列举了)
反正现在好像什么都能不下苦功夫,
不长期修持,
花点钱报个班听个课,
干点简单舒服的就能成就。
但就不知这样累积下去,
去向的到底是何方了。
喜欢圣贤文化,
也在研习圣贤文化,
却只把学文化当做学文化,
日常养生之做法却并不合于所学文化者,
也是大有人在。
很多人现在学中医、学瑜伽、学武术,
学佛、修道、学国学,
东西当然很好,
能传下来这么久,
自然是有人受益于此的,
但这样一个急躁的时代下,
其实操之法是真传还是变味儿,
修习之法是否得当合宜,
是否还经得起推敲,
学习者却是浑然不知的。
你有真心,
不一定遇的见真东西,
因为人人都说自己的是真东西,
你很幸运遇见了真东西,
又不一定吃的了得到真东西的苦,
因为真东西一定不易得。
所以现在求知问道难啊。
我们应放眼时空之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时俱进的思索、取用,
道术相合、能够护卫养生,
就是我们选择的标尺。
说法是一套,
做法却是另一套,
道术不合者,
应大胆舍弃之。
当然,
话又说回来,
能够看透说法和做法是否相合,
这需要很深的功夫,
更需要学养功夫的累积。
《中庸》所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治学精神不可弃啊。
愿大家养护好自己的那匹骆驼,
养护好自己的那棵植物,
养护好自己要陪伴一生的身心,
养护好自己的生命与生活。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