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登录

课程 > 赵扬杂谈——君子之道费而隐

赵扬杂谈——君子之道费而隐

就是说不要以为你没觉得道就不在, 不要用自我的想法来下定论, 处处有禅机、处处有道理, 就看你留不留心、参不参的透罢了。


君子之道费而隐


《礼记·中庸》有云:

“君子之道费而隐。”


什么意思呢?


“君子”、“道”我们不算太陌生,

本文先不再多说,

咱来看看“费”和“隐”二字怎么理解?


先来看看“费”。


费,散财用也。从贝,弗声。

――东汉·许慎《说文》这样解释。


“消费、费用、浪费、费劲……”

这些词汇都在表达一个意思,

大抵来说就是到处弥散,

该花的、不该花的都花了,

到处都是、随处充斥。


这里所讲的“费”字,

就是任何时间、空间中,

都随处弥漫着它的作用。


换言之,

就是说道它是无所不在的。


再来看看“隐”。


隐,蔽也。

——东汉·许慎《说文》这样解释。


“隐藏、隐形、隐蔽、隐匿……”

这些词汇都在表达一个意思,

大抵来说就是它存在,

只是你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


这里所讲的“隐”字,

就是任何时间、空间中,

它都存在,

而你却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


换言之,

就是说不要以为你没觉得道就不在,

不要用自我的想法来下定论,

处处有禅机、处处有道理,

就看你留不留心、参不参的透罢了。


南师在《话说中庸》一书的

“形而下的人性与形而上的天性”一节中,

专门论述了“君子之道费而隐”这句话的意涵,

里面南师也举了两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之,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

在此我们就不再赘述,

而是从咱们练功的角度出发,

相关的举例、引申,

便于大家从多种角度去领会这句话。


取象比类、破象入道


首先咱得知道这个“象”,

可不是指大象这个动物,

而是说的显象、显象。


然后来看看五点两线法。


先来个说明图,

让还不知道五点两线法的同学们知道它是啥:


再来个人体说明图,

但因为五点两线是活人身上的循环做功,

咱现在还没那么高级的技术和能力将其作为3D动画,

所以大家就凑合看个意思领会一下:





五点两线是身体原厂自带的结构力和趋势力,

我只是看到它、把它提炼总结出来而已。


如果大家打破学科,

不用医学、解剖的角度,

不去纠结什么地方叫什么,

而用艺术的提炼、升华视角,

去看活生生的人体,


就会发现:

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身体构造表象下,

支撑其直立成人,

且以人的形态来行动的内在做功规律,

就是五点两线。


就好比:

四季更迭、日月轮转、万物的生长消亡背后,

都很明显的告诉我们道是什么一样,


想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运作规律和法则,

就不能执着在表面现象,

局限于学科知识,

你得去领悟才行。


道不是拘泥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

道体现在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背后。


天地宇宙间的事物何其多,

但其遵循的本质却是一样的,

只是不同法门对于道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易,

是道运动规律的高度凝练和表达,

所以由“易”,

可以推衍其变,

洞见其道。


我们总讲全息通识认识论,

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去理解事物运作之道,

不去执着于局部、细节、动作、套路、

分门别类、门派见地……


有了对规律、道法的理解和领悟,

自然就可以指导所有细节顺其自然、各司其职。


往浅显易懂了来说,

就好比画画之前,

你得先胸有成竹,

然后再一气呵成、落笔如有神。


相反,

倘若画艺不精,

则下笔之前心里没数,

下笔之后又涂涂改改,

形都还搞不好,

就更别提神了。


细节很重要,

细节构成了整体,

可构建细节之前倘若心里没有整体,

那就会在细节里打转转,

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道理是相通的,

其实就看你能不能融会贯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

倘若人人都能融会贯通、洞彻乾坤,

岂不满世界都成了圣贤之士、得道之人,

那还了得。


老天自有其道理和奥妙,

不去下功夫修、不去参悟就得道升仙了,

岂不笑话。


拉回来,


如果咱们可以想通这其中的道理关窍,

明白五点两线对于身心的约束中和之道,

自然就能更深的体会身心整合、

健康运作的整体规律,

并时时循之,时时校正;


更可以看透各门各派、各种学科之间的深层共通性,

甚至是存在之现象其背后的共通性。


功夫在平时,

功夫在处处,

功夫在内里,

功夫也在所有细节、所有信息、

所有时刻、所有表象里。


当然,

这个功夫,

绝对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武术,

也不是某一个门派,

也不是能劈砖、能上房、能下腰、能劈叉,

更不是能打能杀。


我们强调的这个功夫,

是身心整体的学养功夫,


是它的护卫之法合乎于万有法则与规律,

是它的体现符合中正、中和、均衡之美,

是它的整体顺应万法规律,

是它的层面在止于至善。


所以,

这个功夫,

其实是修为、修行功夫。


所以,

这个功夫,

当然无法速成,

需要终生教育、教养、教化之,

方可不断向其接近。


就如同没有一个动作套路可以完全的说:

只有练这套动作才是道,

不做就不是道一样。


功夫不在套路动作上,

功夫也不是一拳能打死一头牛。


功夫的更深意义,

指的是我们内在的通达见地,

外象出来的修为程度。


让大家练五点两线,

意在通达规矩、中和身心。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

通身之术,

不止通身,

不可着象,


但以身入手、则有迹可循,

继而得意忘形、神形兼备,

趋善近道。


我总让大家练功练功,

练的什么功呢?


浅显说是身心的整体做功,

深点说是见性修道的法门功夫。


从这个角度再回过头来,

去看“君子之道费而隐”,

是否也颇有体会呢?


和所有身心修养功夫一样,

这五点两线通身术,

亦只是一门让我们身心整合、强身健体,

通识开智、向道修行的法门罢了。



知识咨询(0)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登录

登录